有成绩无突破

    2004年转眼就到岁末,回首过去一年里中国体育所取得的成绩,不能不说是鼓舞人心。尤其是在2004年最大的赛事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更是历史性地超越俄罗斯以32枚金牌高居金牌榜次席。不过,在这32金中,却并没有被人们寄予很大夺金希望的自行车项目的功劳,尽管中国自行车手们获得了同样是历史性的6个奥运参赛名额。

女队顶起一片天

    回顾2004年,由于这一年属于奥运年,同时国际自联规定,世界杯四站比赛积分达到足够标准才有资格参加5月底开幕的世锦赛。而世锦赛上500米计时赛前2名和争先赛前10名以及世界杯4站比赛的总冠军才能获得雅典奥运会的入场券。所以中国自行车选手们从年初开始了新一轮的”疯狂抢奥运积分“浪潮,而引领这个浪潮的是清一色的女将。

    2月份的世界杯场地自行车分站赛第一站莫斯科站是这一浪潮的开端,曾在悉尼奥运会上为中国自行车项目实现奖牌零的突破的姜翠华在女子500米计时赛中以34秒899的成绩获得亚军,小将郭爽则在女子凯林赛出人意料夺冠。在随后的三站世界杯比赛中,除了3月份的墨西哥站上姜翠花在计时赛中仅仅获得第八外,另外两站的比赛中中国选手传来的都是喜讯,曼彻斯特站江永华先是在女子500米计时赛中,以35秒30的成绩捧得金牌,随后又获得争先赛的冠军,并与队友田芳合作,取得了女子团体竞速赛的第一名。而小将郭爽则又是在女子凯林赛中,以12秒231夺得冠军。

    四站世界杯赛结束后,随即开始的便是在澳大利亚举行的世界锦标赛。这次世锦赛将决出场地项目的大部分奥运入场券,两个小项每个国家最多取两人。而中国自行车最具实力的悉尼奥运会季军姜翠华和亚运会冠军江永华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为中国自行车项目冲击奥运金牌零的突破的重任。然而在世锦赛上,只有江永华和李梅芳奋力拼搏,分别拿到场地短距离和长距离各一个,而非常有冲金希望的姜翠华却由于争先赛的失误痛失参赛资格,在500米计时赛上位列第六名,遗憾地与雅典擦肩而过。

    至此,算上早在2003年7月在瑞士的世界B级锦标赛上获得两张公路赛奥运入场券的李梅芳、张俊英和2003年9月的亚锦赛上邵小军和马艳萍获得的两张山地车项目奥运入场券,中国自行车历史性地实现了6人进军奥运会的愿望。然而,奥运名额的突破却并没有带来人们期望的奥运金牌突破,6人中真正有希望实现金牌梦想的也只有参加场地项目短距离的江永华一人,最终她只夺得一枚银牌。尽管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助理肖天表示,这枚银牌的份量很重,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自行车依然没能走出奥运无金的尴尬处境。

中国争金点不多

    从雅典奥运会最后的比赛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尽管在世界上享有“自行车王国”,但真要在竞技性自行车项目上打出一片天地依然非常困难。在中国自行车几个项目中,实际上真正能称得上有夺金希望的只有场地项目短节目,而这一项目中也仅仅是两名30多岁“焕发青春”的老将姜翠花和江永华两人。

 即便如此,“姜翠华和江永华都是老运动员,两个人一个是30岁,一个是31岁,她们也是克服年龄大,因伤病带来的一些困扰还是在从事运动。”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主任蔡家东如是说。从她们本身来说,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但是要真正夺金牌的话,应该说难度还是很大。”蔡家东已经说得很明了,夺金对于“上了年纪”姜翠花和江永华其实已经只是希望了。

    然而,两人依然是中国自行车项目在制定雅典目标时的主要冲金点,其他项目即便进入奥运赛场也是“陪太子读书”。可见,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我国的自行车项目虽多但争金点却基本集中在场地短距离,而且场地短距离项目同样也呈现出夺金选手匮乏的情形。虽说小将李娜、郭爽在近两年的国际大赛上表现不俗,呈现上升势头,但一时还难以承担起奥运冲金重担,因此也自然难免出现姜翠花“失约”江永华单人匹马闯奥运的景象。

    雅典奥运会已经成为过去,2008年奥运会周期已经开始。全社会对中国体育在北京奥运会上实现金牌和奖牌双一的目标是一片看好。那么在这一片光明中,中国自行车项目的目标是什么呢?恐怕依然是冲金,但如何冲金,还要靠那两个“老人”吗?这不能不让人深思。(阿标)